南海諸島的美麗與哀愁(11) 南沙群島之五
馬來西亞侵佔的南沙島礁 季子編輯整理
1983年馬來西亞于以軍事演習為名,先後派兵侵佔南沙群島的彈丸礁、光星仔礁、皇路礁、南海礁等5個礁灘。1990年以後又派兵先後佔據和控制了安渡灘、南通礁、榆亞暗沙和簸箕礁,並在礁上建立水泥建築物和燈塔。
迄2012年為止,馬來西亞實際佔領和控制著南沙群島南部的10個島礁,駐軍約250多人,指揮部設在彈丸礁。同時還在南通礁與曾母暗沙之間的海域打了90口油井,盜採石油和天然氣,年獲利30億美元以上。
馬國國內大型石油企業還雇傭來自日本、巴拿馬、英國、美國等多個國家的船隻,掠奪南沙油氣資源,包括搭建採油平臺和進行鑽探杆測試。
彈丸礁(Swallow Reef)
彈丸礁位於南沙海槽之西,破浪礁的西南方。地理座標北緯7度23分,東經113度48分。
彈丸礁東北至西南長約6.5公里,南北最寬2.4公里,平均1.5公里,露出水面12英尺,陸地面積大約0.1平方公里。有銀白沙灘,蔥郁灌木叢的狹長型環礁。
但從北方陸地南來避寒的海鷗、燕子在這裏成群結隊棲息,而沿岸海底也是各類鯊魚嬉游的天堂。每年3-10月,成千上萬的候鳥群集在人工島西端,或漫空翱翔,或齊聚環湖礁上,構成一幅奇觀。每天午後5時至7時是觀鳥最佳時段,可以仔細觀賞鳥兒喂哺幼雛及在海面上獵食的情景。
1979年馬來西亞侵佔彈丸礁,先改名為Pulau Layang Layang(馬來語中Pulau為“小島”之意,與Terumbu相似,Layang為“燕子”之意)。後增建人工島,經30多年的經營,現在面積已達0.35平方公里,成為南沙群島第一大人工島。島東北側是海軍基地,1983年5月起駐紮有馬海軍70人。
1993年夏,在島的東南側建成飛機跑道,跑道長1100米,寬40米,可起降戰機,馬來西亞空軍的F-18C/D,F-5E,Su-30MKM以及Mig-29M都可以使用彈丸礁機場起降。
圖:彈丸礁原先的礁盤
彈丸礁盤的末端是延伸入海2000米的陡峭懸壁,據說是排入世界前10名的優質潛水地。馬來西亞開發成度假、潛水、釣魚的基地,建設一處三星級的旅館,有客房86間,淡水游泳池、潛水服務中心、碼頭、發電機房及海水淡化設備等。
彈丸礁有定期航班往來沙巴洲首府亞庇接送遊客,使用非常頻繁。現在在南沙群島中,彈丸礁是唯一對外界開放的國際旅遊勝地
圖:彈丸礁上的建築
圖:彈丸礁上的觀光飯店燈火輝煌
彈丸礁簡史
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公佈名稱為燕子礁。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公佈名稱為彈丸礁。
二戰期間,日軍南進北婆羅洲時在島上建設臨時據點。
1979年(也有說法為1983年)馬來西亞派兵佔領,駐有武裝部隊70人。
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佈名稱為彈丸礁。
1983年馬來西亞海軍設立海軍基地。
1991(?)年宣佈彈丸礁開放旅遊,目前彈丸礁已經被公認為世界上最熱門的潛水、釣魚勝地之一。
1993年夏,初步建成飛機跑道及度假中心。9月1日,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親臨此島,宣示馬來西亞政府對經營南沙島礁的決心。
圖:從飛機窗口下望彈丸礁盤,美不勝收。
圖:彈丸礁上的軍事建築
圖:馬來西亞在彈丸礁填海造陸,完成機場、跑道及海港。
圖:人工造出的彈丸礁及機場
圖:彈丸礁機場及設施
圖;彈丸礁也是海鳥的天堂
簸箕礁(Erica Reef)
簸箕礁位在南沙群島的東南部,其北有六門礁,南距南海礁13浬,東南有破浪礁,再向南便是馬來侵佔的彈丸礁。地理座標北緯8度06分,東經114度08分。
此礁是一個圓形平臺礁,退潮露出,狀如簸箕,礁盤長3公里,寬1.8公里,無門口發育,漲潮時東段也有若干岩礁出水。此礁周圍主要出產硨磲。中國漁民向稱簸箕
圖;簸箕礁衛星圖
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佈簸箕礁為標準名稱,並聲稱對其擁有主權。1999年馬來西亞侵佔後,稱名為細布特礁(Terumbu Siput,一譯西布礁)。
圖:簸箕礁礁盤的另一面貌
1999 年5月,馬來西亞經過長期計畫與準備,於5月初由陸海空軍組成"99聯合特混部隊",在南沙南部海域舉行"東部鐵青樹"專項巡邏活動,於5月中旬一舉侵佔我榆亞暗沙和簸箕礁,使其侵佔的島礁總數由3個增至5個。
侵佔後,在榆亞暗礁、簸箕礁上修建房屋,安裝對空警戒雷達,並在靠近南沙的地區修建大型海軍基地。
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,2000年5月18日正式照會馬方,要求馬方糾正錯誤,停止侵犯中國領土主權。
硨磲是什麼?
當提到海底大貝殼時,就讓人聯想到坐在巨大的蚌貝裡,正在休憩並有著一頭美麗秀髮的美人魚,陪伴美人魚的還有大蚌貝裡的一顆大珍珠,能夠容納一個人大小的貝殼肯定是超過1~2公尺吧!這不是童話故事裡的夢境,深海裡的確存在這種寬可以達到1.8 公尺,重達250 公斤以上的大貝殼,我們稱它為大硨磲(Tridacna gigas )。
「硨磲」二字取自「車渠」,巨大的雙殼十分厚實,殼的粗糙外表呈現四到六條的放射狀排列,形狀就像馬車車輪輾走過黃土路,在路面留下的溝渠痕跡「車轍」,所以稱之為「車渠」。後來因為視以寶石相待,所以加上「石」字旁,改為「硨磲」。宋朝的沈括在《夢溪筆談》中提到:「海物有車渠,蛤屬也,大者如箕。背有渠壟如蚶殼,故以爲器,致如白玉,生南海。」《增廣本草網目卷四十六》中也提到:「車渠乃海中大蛤,外殼上有似壟之紋,如車輪之渠,其殼內白晰如玉。」後世不侷限種類,如白珊瑚及貝殼所製之物也都視為硨磲。硨磲這巨大無比的貝殼也產珍珠,世界紀錄中重達6公斤,世界上最大顆的珍珠就是出自硨磲貝中。
皇路礁(RoyalCharlotteReef)
皇路礁是一個孤立的島礁,位在彈丸礁西南25浬處,東面緊鄰南沙海槽。地理座標北緯7度00分,東經113度35分。
皇路礁直徑2公里,潟湖完整,無礁門,東南有礁頭出露,高0.6-1.2米,呈卵形,是個巨大球狀珊瑚礁塊。東北側也有較大珊瑚礁塊出水。北、東北、西北和南方有沉船共四艘。
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公佈名稱為無勞柴樂礁,1947年中華民國和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佈名稱為皇路礁。中國漁民向稱五百二。據說,我國漁民曾在此拾獲希錠520個,故名。
1986年為馬來西亞佔領皇路礁,稱為大沙馬蘭西礁(馬來語:Terumbu Semarang Barat Kecil),設置燈塔,表示主權。
圖:皇路礁衛星圖
下面是一段有趣的紀述:
船繼續往南,經過大現礁、永暑礁、畢生礁、六門礁、柏礁、南海礁,到了皇路礁。
皇路礁有南沙群島中最寬大的礁盤,退潮後礁塊一望無際,高大的如船,矮小的也像水缸,重壘相連向雲飛浪滾的遠方。寶二看得目眩頭暈,說:“我以為南沙都是海浪,想不到還有這麼大片的礁盤。大海是像黑哥講的,也有窪地、山嶺和山脊,這裏就是山脊,海底是一座山,海水淹著一座山。
礁盤上,有一群行盤人,提著大筐,穿著大木屐,時行走,時跳躍,捉擱淺在礁盤上面的魚、蝦、蟹、螺、龜等海產,“大魚�”、“大鱟�”地呼喊,寂寞的海面充滿喧嘩與活力。
他們登上礁盤,發現有幾隻擱淺的海豚,把他們推入大海。行盤漁民說:這裏還有鯨魚擱淺,有一次還擱淺了幾十隻。”他們在行盤漁民的指引下,看到礁石堆裏,有幾副鯨魚骨架,顯然是它們擱淺後死爛掉,有些還倒倚在礁石上。
有一隻灰鯨擱淺淺灘,皮肉已被暴曬乾裂,長滿蛆,臭氣沖天。魚身上有幾個大洞,黃黑用魚叉往裏捅,從洞裏爬竄出七八隻海豚和幾十隻噬人鯊,黃黑嚇得大喊救命。狗福撲上去吠,海豚又咬鯊魚,海豚、鯊魚和海龜廝打,海灘上,狗吠、豚撲、鯊咬、龜竄、黃黑喊叫,泥沙飛揚,鬧成一團。麥沙亢跑過去,救起黃黑,趕走海豚,捉回鯊魚和海龜。
行盤漁民說:“這裏沉船多,前個月還擱淺一艘。”麥沙亢看果然有一艘輪船風雨飄搖在礁盤上。
他們撿到一些瓷片。先生咽坐在礁盤上辨認,發現多為青花,有的底款有“福”字,有的碗內有螺旋紋,底款有“榮合”和“德裕”的字,更多的是灰色瓷碗底。還撿到數枚古幣,古幣上寫有“熙寧重寶”、“元佑通寶”、“宋元通寶”、“永樂通寶”和“大觀通寶”,都是繁體字,還有“五銖”。大家看了這些古幣,說,這是我國宋朝、明朝等幾個朝代用的錢幣,說明我國先民在那些朝代,就已在南海作業的生活。
光星仔礁(Ardasier Reef)
光星仔礁是南沙群島南部233-安渡礁的西南端的島礁,在北緯7度37分,東經113度56分。
此礁是三角形的環礁,低潮時露出,最高点海拔12.5米。長3公里,礁盤外側有一光星仔礁建築深溝,稱為礁門,通入淺湖,20噸級的船隻可以進出礁湖。
中國漁民向稱光星仔。
1977年馬來西亞派出一支小型艦隊,潛入南沙群島南部海區進行考察和鑽探活動,非法侵佔星光仔礁,並稱為烏比烏比礁。
1983年中國政府公佈光星仔礁為標準名稱。
1983年馬來西亞再派遣海軍特種部隊佔領該礁。礁上駐軍30餘人。部署有6門火炮,以及掩蔽部、雷達站、氣象站、瞭望站、衛星電話等設施,並建有停機坪可供直升機降落。
2009年3月,馬來西亞總理乘坐CN235運輸機飛抵達彈丸礁,然後乘坐“黑鷹”直升機訪問光星仔礁。
圖:光星仔礁衛星圖
圖:馬來西亞在光星仔礁上建置的港口(此港口與南海礁的港口像極,但略有不同)
1970年代,菲律賓與越南大肆劫掠奪南沙群島,影響所及,馬來西亞亦在南沙群島彈丸礁等10個礁灘上豎立了“主權碑”。
南海礁(Mariveles Reef)
南沙群島南部的島礁之一,位處彈丸礁之北,簸箕礁之南,即北緯7度56分—8度00分,東經113度53—58分範圍內。其南面鄰近235-光星礁17海里。
南海礁為一完整的環礁,無礁門。環礁由西北伸向東南,長11公里,中間潟湖裡有沙洲,沙洲高出水面1.5米,把淺湖分為兩部分。礁盤上有礁頭出露水面。東北端有一白色小沙洲,無草木,缺淡水。
圖:南海礁盤及改造後的島礁;像不像一枚錀匙?
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公佈名稱為馬立夫礁。
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公佈名稱為南海礁。我國漁民向稱銅鍾,因其形似鍾,故名。
1979年馬來西亞非法侵佔,並稱為曼達納尼礁(Terumbu Mantanani,一譯瑪達納尼礁),
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佈名稱為南海礁。
1986年建置雷達站、氣象站等,有停機坪可供直升機降落。礁上駐軍20餘人。
圖:南海礁空照圖
圖:南海礁醜陋的建築
南通礁(Louisa Reef)。
南通礁(Nantong Jiao)是南沙群島南部的一個小環礁,東面緊鄰南沙海槽。位在北緯6度20分,東經113度14分。
此礁為一完整環礁,無礁門。低潮時只有部分礁石出水,其中較高者海拔1.2—1.8米,此時環礁成節不連續,故我國漁民向稱丹積或丹節。
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公佈名稱為路易薩礁。
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改為南通礁。
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佈名稱亦為南通礁。
1993年被馬來西亞侵佔,汶萊也宣稱對南通礁擁有主權。
圖:馬來西亞在南通礁上興建燈塔,表示主權。
圖:馬來西亞在南通礁附近的鑽油平台
榆亞暗沙(Investigator Shoal)
榆亞暗沙是南沙群島東南部的大環礁,其東是南沙海槽,附近有司令礁。地理座標北緯8度07分,東經114度40分。此礁東西長34公里,寬14公里,北部(二角礁)和東部(線頭礁)礁盤退潮時出露,西部高潮時仍有礁頭出露(浪口礁 Investigator Reef)。
中間的淺湖水深5.4-18.2米,最深可達45.7米,口門發育在東南,西南,西北三面,東南門寬300多米,深36.6米,點礁處仍有11米水深。
1999年6月被馬來西亞非法侵佔。
圖:榆亞暗沙衛星圖
圖:馬來西亞在榆亞沙上的建築
安渡灘(Ardasier Reefs)
安渡灘位於南沙群島東南部,距南海礁13海里。地理座標北緯7度37分,東經113度56分。是南沙群島榆亞暗沙西南處的大環礁,整個礁盤由東北向西南伸展達70公里,寬20公里,面積2,287平方公里,與鄭和群礁的面積相當,但島礁不多。
中間潟湖水深43~65米,四周礁盤水深在3.5-18米之間。西北側是“破浪礁”。西南端有光星仔礁。
1935年中華民國出版的《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會刊》第一期刊登的《中國南海各島嶼華英名對照表》公佈的名稱為「安達息破礁」,194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方域司審定公佈。
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地名委員會授權公佈的標準名稱均為「安渡灘」。西方文獻一般稱為「Asdasier Bank」。
此礁一度被馬來西亞侵佔,2012年4月的消息說,中國政府已收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