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深度探討

說話何難?  季子

東方和西方各有一套說話哲學。蘇格拉底(1)說:「沉默是金」;中國俗諺「是非只為多開口!」都要人封起嘴巴、當成啞巴,亂世尤然。

其實,蘇格拉底並非要別人不說話,他說「沈默是金」另有原因,因為一位青年去見他,自吹自擂地賣弄了一大堆學問和經歷,請蘇格拉底對他評價。蘇格拉底於是寫了「沉默是金」幾個字,作為擋箭牌,企圖擺脫糾纏。後人不管當時的情況,斷章取義,把「沈默是金」變成了修養教條。

當然,許多人所以沉默不語,在於一經口說容易走樣,所以有人說真理本來就是不可說的。老子名言:「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。」凡能口說的「道」,便不是絕對的真理。基於這種原因,真有學問的人談到最深奧嚴肅的問題時,說話便特別小心。

佛教也有這一觀念,認為「說是一物即不中」,一說就錯,故不立語言文字,但以心傳。釋迦牟尼說法49年,他竟然說自己「未說一字」。以致中國的禪宗只重悟證,不尚言說。密宗守得更嚴,更不可說道理。佛家的道理既然不可口說、不以文字流傳,佛教為什麼又有那麼多經典呢?佛家認為那是隨緣方便而已。

說話的功能既然如此,所以老子又說:「智者不言,言者不智」(註2)這句話除了字面的意思外,還有其他的意思;第一,智者重視身體力行,比較不重視語言,即以身教代替言教。第二,真正的智者深知語言表達的能力有限,因之不願輕易說話,免得「詞不達意」,遭到誤解。

作為一個現代人,不說話是不可能的。問題是怎麼說話?有人主張「話多不如話少,話少不如話好。」話說多了容易遭人討厭,不如少說。說了假話,又被人瞧不起。輕諾寡信吧,又易遭到侮辱。所謂「多言取厭,虛言取薄,輕言取侮。」

西方幽默諷刺多話的人:「也不知道他說了多少件得意的事情,但就是不說一次『再見』。」適當的時候說「再見」,是重要的說話藝術。

說話貴乎得宜,該說時才說,別人才不討厭。所以說話的場合是人要對、時間要對、話題更要對。

墨子用雞做譬方,天亮該牠叫的時候,牠一叫天下的人都隨著起床。所以多說話沒有意思,要在合宜的時候說話,才是言得其時(註3)。

莊子要我們掂量說話的分量,說話時沾沾自喜的人,必定內涵淺薄。智慧廣博的人,反而言語平淡無奇。所以他說:「大智閑閑,小智間間。大言炎炎(淡淡),小言詹詹。(4)

 

1:蘇格拉底(拉丁文:Socrates469~399BC.),古希臘哲學家,和他的學生柏拉圖、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希臘三哲。雅典法庭認為蘇格拉底有引進新的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,判處死刑。

2:智,原文為「知」,因「知」為古用法,「智」為今用法,故從智。河上公註「智者貴行不貴言」;王淮註:「智者知言語之交用有限,故不多言。」但「言」在老子一書中,多處係指「政教法令」,此處亦有人作該解。

3:河上公(以註釋老子出名):「智者貴行不貴言。」

4;墨子「今鶴雞時夜而鳴,天下振動。多言何益?唯其言之時也。」

5:見莊子齊物論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