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深度探討

自見真心本性  季子

馬祖道一每天專心坐禪,高僧懷讓禪師看到了,故意問他說:「你每天坐禪,所為何來?」

馬祖說:「想成佛呀!」

懷讓聽後什麼也沒有說,就拿了一塊磚頭來磨。馬祖覺得很奇怪,「你磨磚頭幹什麼?」

懷讓:「我想磨磚頭作鏡子。」

馬祖說:「磨磚頭怎麼能做鏡子?」

懷讓立即譏諷地說:「坐禪又怎能成佛?」

這個故事表明的是:坐禪只是形式,關鍵在乎有沒有心,心能悟能覺,不坐禪也可到達佛境,所以禪宗派認為「心即是佛」。

各家宗教的儀式冗長繁多,佛教也不例外,不少人就是害怕這些宗教的繁文褥節,不敢信教。更有不少教徒,一天到晚困頓在宗教儀式中,與宗教的教義和修習方法背道而馳。

佛家修持,主張明心見性。什麼是「明心」?什麼是「見性」?

禪宗興起者惠能說:「自識本心,自見本性。」認為人類的本心和本性之中,本來就有佛性。所以成佛的最佳途徑就是明心見性。

禪宗的後世發揚者認為,一個人的自心原本清淨,只因為汙染習深,以致靈明晦昧,造業受苦。必須掃除這些汙染,讓它纖塵不染,回復本來清淨,清淨則生菩提,得以超凡入聖。

佛教的開創者,最早並未寫下什麼文字,傳道的方法是「直指人心」。理由是佛心和自心,原本一心。佛法僧師等皆不離自心,唯有明了自心,無量法門才如同自己的珍藏,取用不竭。

佛家又認為:大捨大得,不捨不得。既要大得,便要大捨。也就是要有傾財盡命的勇氣,堅苦卓絕的精神,才有明心見性的希望。但這是做來十分艱難的事。

退一步說,明心必須明理、見情、去惑,才能見到真性情。明理是明白萬物榮枯、自然生息之理。人是萬物之一,人的生死榮枯,與大自然生息同一道理,瞭解這一道理,才能認清生死,看破生死。唯有看破生死後,心靈才能清澈明淨。

佛家的最高境界是對萬物有情,有了這種悲憫之情,才能真心向善,才有那種「我不入地獄、誰入地獄」的偉大高超情懷,有此情懷自然可以自見本心、自見本性。

在世間,我們尋求明心見性的過程中,常遭世俗觀念的干擾,禮法的束縛,及偏見、資訊、知識的誤導,本心本性常遭蒙蔽而不自知。所以如何避免個人成見好惡的作祟,擺脫世俗禮規的羈絆,方能通向明心見性的大道。

老子主張「無為」。方法是無知而無欲,因能無欲,故可無為。這倒也不失為明心見性的一條途徑。一個人能揚棄智巧、機詐,才得無欲,無欲之後,自可無為。到了無欲無為的境界,距離明心見性也就不遠了。

註:禪宗發源於印度,釋迦牟尼傳至廿八代,菩提達摩傳人中國,是我國佛教的初祖,到第六傳為惠能,完成禪宗不拔的根基。懷讓禪師為六祖惠能後的第二代禪師,馬祖道一為第三代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馬祖道一,高僧懷讓 惠能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