飄然來去看生死    季子

一位家住台南的老同學日前突然故世,讓大家震驚不已。他的家人來信說:「蒙主恩召」,倒也達觀。

另一件讓我深刻的事是女作家張愛玲的過世,1995年秋天,她死在一間美國舊公寓裡,身後蕭然。

報紙報導說,在最後一段暮年歲月裡,張愛玲形隻影單,經常獨自往來,甚至很少和人說話,有時多日不出門戶,被人看作一個古怪的老太婆。台北報紙寫了許多紀念文章,哀悼她的死亡,讀後讓人不勝唏噓。

也許我們不該如此看待張愛玲的死,在她來說,生而如此,死亡反是一種解脫。

在世俗的點說,死亡誠然是一種悲哀,但哲學家和宗教卻有不同的看法。

莊子的看法最特別的,妻子死了,莊子鼓盆而歌。此外他還寫了一篇文章,表達他對死亡的觀念。他在「大宗師」一篇裡說,子桑戶死了,尚未下葬,孔子派子貢前往弔祭,看見死者的好友子反和子琴張,在那裡既鼓琴又唱歌。子貢很不以為然的說:「你們這算那門子禮數?」子反和子琴張相視而笑,還把子貢搶白了一頓,說子貢不懂得生死的意義。

因之有人認為莊子是一個厭世主義者,而且不通人情。莊子如果真的置生死於度外,親朋好友死時,無動於衷也就罷了,似也不必鼓盆而歌,那不是矯情造作嗎?但有人指出,莊子所以如此看待死亡,因他以生為苦,以死為樂。

死亡快樂到什麼程度呢?「雖南面王樂,不能過也。」(註)他說做皇帝也比不過死亡快樂,從世俗的立場說,這不是瘋話嗎?

其實佛家對死亡的看法同樣讓人難以理解。佛家對生死有三種說法,第一種,認為死亡是解脫,人死不過是把「臭皮囊」埋入塵土而已。甚者恨不得趕快丟掉自己的「臭皮囊」,因為這個「臭皮囊」富有七情六慾,妨礙修行。

和尚的話我相信。喝酒吃肉,和尚不能。情慾蠢動,和尚不能。別人罵他禿驢!回罵?不能。苦惱之極,怎能不恨自己的肉身是「臭皮囊」呢?

第二種,是不懼生死,不求涅槃。涅槃就是解脫。所以不求解脫,是因為本來就不感到有什麼束縛。據此,佛家強調「了生死」。什麼是了生死?即不僅了斷今世的生死,而且了結來世的生死,永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。

第三種,是「不生不滅」,認為根本沒有生死問題。如此說死亡就沒有什麼悲哀了。

莊子和佛家都以死而為樂,這和各自的背景有關。釋迦牟尼創教約在公元前500多年,此時在印度是奴隸眾多,人民生活疾苦。這和莊子的時代背景大約相同。史記說莊子和梁惠王、齊宣王同一時代。錢穆考証莊子生於公元前360年前後。約略的說,時當戰國之世,殺戮撻伐,中原干戈不斷。因此佛教和莊子主張生而為苦、死而為樂,那也自然之極。

由此可見佛教和莊子的死而樂,乃以「生苦」為前提。我們如果並無生活、生存、生命之苦,那麼死而為樂的前提便沒有了。反過來說,如果我們以生為樂,便會以死為苦了。

所以生死苦樂全在各人的認定。不過人生的最後,死亡會造訪每一個人,你以死為樂,固然死如所願。以死為苦,也逃不過死亡的追殺。因之,以死為樂可以視作一種智慧的覺醒。

註:莊子「至樂」篇,「死,君於上,臣於下,亦四時之事,從然以天地為春秋,雖南面王樂,不能過也。」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