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 

人生深度探討

忍辱含悲做好人?  季子

有本暢銷的勵志書說:「一個有深度而成熟的人,要帶走工作的折磨、小人的暗箭、為公義受的委屈,長眠地下,永遠不為人知。」想想看,他的話是不是要人不講是非?鼓勵別人含冤而死呢?你同意這種說法嗎?

一般人都認為甘地是這種典型,1893年他到了白人統治下的南非,有次被一個白人嚴重侮辱,並挨了一個耳光,但甘地並不憎恨,理由是「他(指那個白人)太愚蠢、太可憐了。」讀者朋友,你要做甘地嗎?

其實甘地也並非完全任人不講是非,有次他從南非德爾班(Durban)坐火車到首都(可能是普利托里亞 (Pretoria;註1),買了頭等火車票,卻被趕到貨車裡去,他便據理力爭,因此又被趕下火車(如果他不講是非,忍受屈辱,便不至被趕下火車)

有人認為莊子是不講是非的人,因他生於戰國,戰禍頻仍,思想上百家爭鳴,各是所是,各非所非。因而領悟到是非、善惡並無客觀標準,倒不如是非兩忘,歸於自然。

但事實並不盡然,莊子有次去見魏王,魏王說:「你怎麼如此狼狽呀!」莊子立即爭辯,說他只是貧窮並非狼狽。又說,現在國君昏庸,臣子叛亂,一般人要不狼狽又怎麼可能呢?莊子如果不講是非,便不會為了狼狽與貧窮和一國之君如此認真爭論。

一位大和尚說:「他人打我罵我,凡夫認他是冤家,學佛人認他是善知識。」理由是凡夫不明因果,但依眼前是非。所以佛家認定「好就是壞、壞就是好。」如果這就是佛法真理,豈非善就是惡,惡就是善了嗎?

老子倒是主張逆來順受,以德報怨,他說:「大小多少,報怨以德」(註2)。但孔子則是非恩怨分明,以德報德,以怨報怨,有人問他:「以德報怨如何?」孔子說:「何以報德?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。」(註3

儘管是非不易評斷,是非仍是社會及法治不可缺少的基柱。大家如果不講是非,最後,姑息養奸的人會成聖賢,嫉惡如仇的人反是傻蛋,天下那還有什麼正直君子?

被人羞辱了不加反抗,是基督聖經精神:「有人打你的右臉,連左臉也轉來由他打!」中國的古聖說「人必自侮,而後人侮之。」受了羞辱不怨別人、只怪自己,這是他媽的什麼理論?

這些先聖先賢如此勉勵我們,要我們做一個什麼樣的人?十全十美、感情麻木的人?還是有人性、有情趣、也有血有肉的人?這不僅是選擇題,而是何者能做得到?

老子告訴我們,做人雖然有點稜角但不傷人,雖然有些犀利但並不尖刻,很率直但還不致放肆,雖有光芒但不剌眼(註4)。可見最有哲學見解的老子並沒有要求我們什麼事都忍氣吞聲,做一個濫好人。

1:南非有3個首都:行政首都普利托里亞、立法首都開普敦(Cape Town)、司法首都布隆泉(Bloemfontein)

2:見老子第六十三章。

3:見論語憲問篇第十四。

4:「是以聖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劌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。」廉,利也;國語:「弒君以為廉」。莊子山木篇:「成則毀,廉則挫。」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甘地 孔子 莊子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