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深度探討

樂道何須安貧?  季子

不知什麼時候開始,中國知識份子提倡起「安貧樂道」,並且父以教子、兄以教弟,長官以教僚屬,師生彼此砥礪,勵志文章不斷鼓吹。但我一直不明白樂道何須安貧?安貧何能樂道?安貧與樂道何以相提並論?

得道之樂,其樂無比,高尚優雅,聲色犬馬之樂不能比擬,所以許多求道的人生死以之,不改其樂。而且求道的過程艱辛,得道之後樂道,可以理解。

樂道就樂道吧,為何須要「安貧」?為什麼樂道和安貧要扯在一起呢?真是讓人想不通。

人不怕窮,所謂「人窮志不窮」,就怕安於貧窮。如果安於貧窮,貧窮便如影隨形,緊跟著一個人,讓他無法擺脫。再說,為了樂道而安貧,自己受苦無話可說,拖累父母妻兒一起受苦,未免太不近情。

「中庸」一書認為一個人成功的過程是: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我們也可把「治國、平天下」擴大解釋為貢獻國家社會。而一個窮光蛋讓自己的家庭陷於饑寒之中,還談什麼治國平天下?既不能有用於國家社會,安貧樂道又所為何來呢?

一般印象裡,都認為「安貧樂道」是孔子搞出來的名堂,其實不然,孔子說過:「富而可求也,雖執鞭之士,吾亦為之;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。」(述而篇)可見孔子說得很明白,富貴「可求」,什麼下賤的粗活都可以幹,「不可求」時,就回歸到自己的興趣上。這樣說,孔子那有什麼安貧樂道的想法?

孔子最心愛的徒弟顏回,「一簞食、一瓢飲,居陋巷,不改其樂。」孔子大大誇讚過他。可是顏回太窮了,以致營養不良,英年早逝,什麼學問事功也沒有完成。幸虧他沒有妻兒,否則豈不留下嗷嗷待哺的孤兒寡婦?

孔子雖愛顏回,自己卻不像顏回是苦行僧,他「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」(鄉黨篇)而且「非正肉不食」,可見孔子樂道而不安貧。

太史公司馬遷更是反對安貧樂道的典型,他說:「而長貧賤,好語仁義,亦足差也。」自己老是窮兮兮地,嘴巴上一天到晚滿口仁義,那就太差了。

「安貧樂道」來自東漢蔡邕「釋誨」中的一句話:「安貧樂賤,與世無營。」這老兄安於貧賤與世無爭。

但讀書、治學、守道都是有閒階級的事,一個整天為吃飯穿衣煩惱的窮措大,那有時間去讀書?那有時間去守道?所以要求知識份子「安貧樂道」,等於是「又要馬兒好,又要馬兒不吃草。」既苛刻又不合道理,造成2千年來的書生擺脫不了貧窮,實在太罪過了。

知識份子不必刻意追求名利,但也不必拒絕名利、排斥名利,況且一個真正有道的人,經綸滿腹,胸有定見,即使名利在身,也不致「損道」。孔子的學生子貢,善於經營,出門坐著多頭馬車,所到之處,與國君分庭抗禮,有人說,孔子得以名揚天下,得力子貢甚多。

古訓有言:「仁者以財發身,不仁者以身發財。」可見發財並非什麼壞事,重要的是用什麼手段?只要能以財發身,一樣是仁者,一樣可以樂道、宏道。因之,我的結論是:樂道可也,安貧不必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孔子 顏回 蔡邕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