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深度探討

無言勝有言   季子

1980年代美國和中共初談建交時,卡特總統派出談判高手國務卿范錫(Cyrus Vance1971~2002)到北京,與中共外長黃華會談。據說,整個會談任由范錫一人獨白,黃華既不表示意見,也不提出問題,使范錫感到極大的難堪。中共明白,精明的范錫不是他們理想的談判對手,故意不發一言,讓他知難而退(註1)。

「無言」表示冷漠,也可代表抗議,效果奇佳,往往勝於辯滔滔。中共顯然深知這一效果和謀略,讓范錫空手而歸。這是「無言勝有言」的另解。

佛教故事說,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傳授衣缽給弟子迦葉。釋迦拈花,迦葉微笑,師徒二人不發一語,完成了一個莊嚴的儀式,傳為佛教徒人人皆知的美談。

佛教還有一個故事說,文殊菩薩問維摩詰什麼是「不二法門」?維摩詰半天不說話。他為什麼不說話?因為「不二法門」不可說,必須讓文殊自己心領神會。

相契既久,相知已深,心意實在不必借助語言,只要一個眼波,一個微笑,彼此便已心領神會,無言勝有言,何等美妙啊!

晉朝隱士陶淵明,常在最快樂的時候,趁著酒酣耳熱,彈一張無絃的琴,他的詩說:「但識琴中趣,何勞絃上聲?」

無言勝有言,無聲勝有聲;釋迦牟尼和陶淵明的故事,作了最好的註腳。

當兩個人相知日久,相愛已深,千言萬語早已說遍,而夜來青燈如豆,萬籟俱寂,此時豈不無言勝有言?

當二人情愛已盡,恩怨已消,失去了往日相契的基點,那種相對無言的淒楚,卻也讓人永誌難忘。

如果兩個人沒有共同的基點,彼此的知識、境界、經驗、思維模式,完全不同,再多的唇舌,也難作良好的溝通。難以溝通雖然是常遭遇的困難,但這並非說不需要溝通,關鍵是用什麼方式溝通而已。

愛因斯坦(2)憎厭多言,有一妙喻說:「如果成功等於A,那麼成功的公式是A=x+Y+z;其中X等於工作,Y等於遊戲。Z就是『閉起你的嘴巴!』」照愛因斯坦的說法,「只做不說」是成功的秘訣。

時代在變,「無言勝有言」、「只做不說」或許並不完全合適了,人與人間常有不同的利害、不同的觀念、不同的語意,我們如果只「埋頭苦幹」,不見得行得通,尤其那些要在人群中呼風喚雨的人,不但要說話,而且要說得好,說得普遍而深入,才能獲得共識,引起共鳴。

 

1:見冷若水著「華府十八年」161頁。

2:阿爾伯特·愛因斯坦(德文:Albert Einstein1879~1955)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