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深度探討

     握住刀柄  季子

義大利職業登山好手華特.波耐迪(Walter Bbonatti),一生攀登過許多高山。有一次率同伙伴7人,攀登阿爾卑斯山,困在危崖上33夜,4人不支而死,但他脫離危難,得慶生還。

波耐迪為何那麼喜歡登山呢?他說:「我冒著生命危險登山,祗是想證明人類的潛能無限,這種品質是人類一切進步的基礎。」

向自己的心志和體力挑戰,是人所以為人的重要原因。人和別種動物最大的不同處,就是不斷自我挑戰,所以社會才有不停的進步。

一個人如果不自我挑戰,便會困於環境的桎梏,一旦陷於惡劣境遇,便成為牲犧者。自我挑戰是要改變環境和天賦的局限,獲得更高的人生成就。所以美國詩人白朗寧(Obert Browning 1812~1889)說:「一個人能從內心自我挑戰,不自我妥協,便是一個不平凡的人。」

事實上,自我挑戰早已融入了人類生活中;勤奮、刻苦、冒險,登高山、渡大海、勞苦於烈日、馳騁於莽莽雪原,這些都是自我挑戰的實踐。

歷史學家湯恩比指出,安樂的環境並非對文化有利,挑戰愈烈,剌激愈大,文化愈能生成。這並非什麼高超見解,倒也合乎人類進化的歷程。

命運不幸,也是一種挑戰。但看我們跌倒了是否可以爬起來?跌倒了再爬起來,固然艱難無比,但爬不起來的人,就會被勢利的眼睛「剌死」,從此陷落深淵。

「活出意義來」一書的作者弗蘭克說,險惡的環境讓他有獲得精神價值的機會。這個機會他可以掌握,也可以放棄。弗蘭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被德軍關在集中營數年,經常饑寒交迫,無邊苦役和死亡的恐怖緊緊跟隨。

美國名作家羅威爾(James R. Lowell)說:「人生遭遇不幸,猶如一柄刀;它可以為我們所用,也可以割傷我們。這要看我們究竟是抓住刀刃,還是刀柄。」皮爾博士(DR. Norman Vincent Peale)補充說:「握住刀柄並不容易,但一定可以辦得到。」

人生的不幸雖是一把刀,你能握住刀柄,就是一把為我們所用的人生之刀。孟子說「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。」是對這把「刀」最好的註解。

聖經記載,摩西出生時,家人流落在異邦埃及,40歲以後為人奴僕。最後領導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苦難之地,電影有「出埃及記」記述其事。

雨果的名著「孤星淚」,有10國文字發行,拍成電影後,轟動世界。可是雨果的祖父是個木匠,父親是個軍人,家庭生活清苦。少年雨果沒有充份的學校教育,刻苦自修,方得有成。

美國的小說作家馬克吐溫童年生活困苦,18歲跑到紐約,做排字工人,一生沒有進過正式學校,學識大半是在密西西比河上做水手時學來的,因而也著有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上」。他曾在諾瓦達做開礦工人,因而有「苦行記」,之後更有名著「跳蛙」。

雨果和馬克吐溫兩個人,如果不作自我挑戰,可能都沒有知識,一生做個工人。這和中國賈誼及楊雄的故事十分相似,桓譚說:「賈誼不左遷失志,則文采不發,楊雄不貧,則不能立言。」可見自我挑戰,勇於握住「刀柄」,可以改變一生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