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深度探討 

變化是進化的動力  季子

19951011日,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宣布,在銀河系發現一個新的「黑洞」,第二天英國牛津大學天文學家加以證實。至此銀河系可能有7個「黑洞」。

天文學家相信,「黑洞」是一個星球發生爆炸的結果,由於質量特別大,而產生強大的引力,可把一切靠近它的物質吸入其中,甚至連光都不放過。逃避這個「強敵」的辦法,一個是遠離它,一個是加速運轉;因高速運轉有掙脫效果。

新黑洞在北方的狐狸座附近。天文學家在此黑洞附近看到一個星體,運行速度達每秒520公里,以此測量出黑洞的質量至少超過5個太陽。秒速520公里便是音速的1570倍,如此高速運轉可以抵擋黑洞的追殺。

這一現象給我們的啟示是,運動可產生力量,抵禦外來侵略和環境變化。悲觀哲學家叔本華(Arthur Schopenhauer 1788~1860)對此有相同的體認,認為「生存的本質是不斷的運動,我們經常追求「安靜」,根本是不可能的。」

事實上這個世界也根本沒有安靜,一切都在時時變動之中,也唯有變動才能生存。當物質靜止時,便是死亡的到來。因之聰明的人以變化順應變局,掌握變局。

多年前,台灣相繼退出聯合國、中美、中日斷交時,當政者提出「莊敬自強,處變不驚」。處變不驚並非呆在那不動,以不變應萬變,而是以不驚的態度肆應變局,進而莊敬自強。如何莊敬自強?當然包括運動在內。

運動何以如此重要呢?我們知道這個宇宙、這個世界,無時無刻不在變化;太陽不停的燃燒,新星不斷的爆炸,水變雲,雲變雨….

變化是進化的條件和過程,肆應變化最好的方法便是自己求變,如果一切靜止,便是死亡。

易經就是談變化的哲學。研究者指出,短短72章裡,談到「變」的有288次。在老子看來,變化是宇宙人間的常態;能變才有生,有生有變,才有繁衍、發達和進步。

西方哲學家似乎吸了收這種思想,例如柏格森(Henri Bergson1859~1941)主張:「宇宙是在進化中的活動,其中有進化,也有創新;進化是一種繼續創造生命的歷程。」

進化由變化而來,所以「變化」這一動態的生命哲學,為東西方所共見。但西方行之不渝,創造了政治經濟強權,中國不注重這些,而陷於積弱不振。

中國人最酷愛的一句話是「淡泊明志,寧靜致遠」。淡泊明志,為人處世自無不可,「寧靜致遠」主旨在避免心浮氣燥,用以執著堅持。如果說把寧靜當作靜止就是大錯。

天文學告訴我們,星體在互相牽引與掙脫的平衡運動下,才能組成一個動態的宇宙。如果星體靜止,宇宙便要毀滅。斯賓塞(1)認為「宇宙是一個進化的歷程」。歷程是一個暫時的過程,不是一個永久;而是動態的、變化的。

希臘哲學家柏拉圖(2)是另一位主張變化的證人,認為「就因為不斷的變化,任何事都不可能永恆;包括幸福,都非常能保有。」這正是中國人所說的世事多變,把握變動,創造自我,才能安全上壘。

 

1:斯賓塞(Herbert Spencer18201903)英國學者,著有社會學、生物學等,總為綜合哲學,歷36年始成。

2:柏拉圖(Plato427~347 B.C.)生長於雅典,好美術、歌詠,20歲投於蘇格拉底門下,專攻哲學,後週遊各國,至西西里遊說改革政治不成,被賣為奴,後經友人營救,回雅典授徒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