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深度探討

靈肉世界  季子

一位美國心理醫生出版了一本書,中譯曰「前世今生」,書中說他有一個年輕美麗的女病人,在多次催眠下,道出前世為人的種種。有人認為此書不值一顧,但它連登台灣暢銷書金榜,可見相信有前世、有靈魂的大有人在。

人到底有沒有靈魂,如果真有靈魂,它是否必須依附肉體?還是可以脫離肉體,到處遊蕩?古往今來的說法光怪陸離,值得我們一述。

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106~43 B.C.)認為,人死後「如果靈魂不被消滅,就是遷移到一個永生的地方。」他肯定有靈魂,但不確定人死之後,靈魂是否隨著生滅。不過他又說:「如果靈魂消滅了,對我們而言無關痛癢。如果死後靈魂可到永生之處,更是求之不得。」

波斯大帝國的立國之君寒流士(註1)說:「我從不相信,靈魂在人活著時就存在,死了後就不存在。」他顯然在說靈魂既可寄存人體,也可和肉體分家。而且「只有從肉體中解脫後,靈魂才能純淨無瑕,進入真正智慧的世界。」蘇格拉底(Socrates469~399BC)看法相同,認為人死了便可脫離肉體的桎梏,使心靈的修持獲得平靜。

基督教重視靈魂,輕視肉體,約翰福音說:「叫人活著的乃是靈,肉體是無益的。」這話值得我們推敲,因為在人世中,肉體至少是靈魂的落腳之處,何以肉體無益呢?

佛教禪宗視肉體為「臭皮囊」,恨不得去之而後快。和基督教重靈魂、輕肉體的說法相同。但佛家最戒殺生,這表示重視他人和任何生物的肉體生命,卻不重視自己的肉體生命,實在令人難以理解。

其實這個世界存在於靈和肉的雙重架構裡,否定或忽視肉體存在,是相當違反人性的。試想,世界如果沒有人性,那有佛性?所以太虛老和尚說:「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,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現實。」

人格如何完成?即持戒,持戒當然主要是對肉體持戒,克服肉體障礙。所以肉體對人格的影響非常重要,否則何必苦苦持戒呢?

老子深深明瞭肉體的重要,他的名言是:「貴大患若身。」就是說,我們所以有大患,端在我們有一個身體。假如我們沒有身體,還在乎什麼禍患呢?(註2)筆者很不同意這種哲學,如果大家沒有了身體;沒有了身體自然就沒有頭臚,而不在乎殺頭,天下惡人儘可為非作歹,那將成個什麼世界?因之德國哲學家尼采(Friedrich Nietzsche 1844~1900)重視肉體;因為,重視肉體就是肯定生命。

幽默大師林語堂認為宗教忽視肉體有些矯枉過正。他說:一個女人如果沒有皮膚,怎能有嬌美的容顏?沒有舌頭,不知飢餓,怎能享用天下美食?山野之間看見一泓清澈的溪水,如果沒有手腳可以伸下去,怎能享受它沁人的清涼?如果死後的靈魂,回到我們的舊家,看到自己的孩子躺在床上,流露著安祥的睡容,可是沒有雙手,如何能撫摸他的小臉?沒有臂膀如何能擁抱他、感受到他的溫暖?

 

1:寒流士老王(波斯帝國的創建者,在位期間559529年)

2:見老子第十三章「寵辱若驚,貴大患若身。」「何謂貴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」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靈肉世界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