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利大關.jpg  

名利大關 季子

一位哲學家說,人生有兩個大騙子,就是名和利。然而古往今來數不清的人樂為名利所騙,甘之如飴。有人窮一生之力求名,有人不擇手段為利,更多的人企求名利雙收。有人功成名就,有人倒在名利之前。

東漢開國功臣有雲台28將,其中,鄧禹年20歲官拜大將軍(拿破崙24歲任少將),24歲封侯。漢光武問他「還要什麼?」鄧禹說:「但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,禹得效尺寸,垂功名於竹帛耳!」直捷了當的說,就是要求不世之名,毫不忸怩作態,倒教人佩服。

求名、愛名、惜名,名至實歸,倒也並非壞事。因愛身後名,才有不朽的功業垂諸後世。但世間名利並非垂手可得,有人根本沒有鄧禹的能耐,偏偏一心要做鄧禹,而致不惜欺世盜名。

無論欺世盜名還是真刀真槍的求名取利,在追求名利的過程中,都極容易失去自我。名利雖僥倖到手,但名實不副,欺世罔人,心靈無法得到安寧。甚者人格分裂,毀於名利之下,實在得不償失。

懂得名利之險的人,無不勸人淡薄名利,放棄名利。弘一大師說:「陷在名利中的人們,等於掉在污水裡,久而不知其臭,這些人可憐亦復可憫。」這是一位大和尚的看法,可惜聲音太微弱了。

世上雖有一些抗拒名利的人,可惜其中又有人自命清高。遠離名利雖然可取,但敵視名利中人為洪水猛獸,倒也不必。這類人以士人最多,他們的詩文當中,視功名富貴如浮雲,千古傳頌。但有人說,這只是「文字遊戲」而已,事實上真能擺脫名利羈絆的鳳毛麟角,高才狂傲如李白者都不例外。

唐元宗天寶14年(公元755年),安祿山造反,李白自廣陵(揚州)南渡,依靠永王李璘。他在「南渡書懷」中說:「秦趙興天兵,茫茫九州亂,感遇明主恩,頗高祖逖言。」竟把一個小小的永王稱起「明主」來了。

可惜「明主」風光的日子無多,肅宗至德2年,永王兵敗,李白關進了潯陽的大牢,幸虧御史宋若思替他清洗,大將郭子儀為他解官贖命,才免一死,但先流放夜郎,後改徙巫山。李白有詩為證說:「去年左遷夜郎道,今年敕放巫山陽。」

在熙來攘往的名利大道上,回頭看看在樹下乘涼的老子吧!老子主張「養生全性」,認為名與利都是身外之物,失之不足病,得之或足憂。(註一)老子在信史上可能是第一個看得開名利的哲人。

老子看得開名利,並非消極的擺脫利名,而是用無私的方法獲得名利。他的高招是,自己不積財富,拿錢財幫助別人,自己反而越富有。給人家的越多,自己得到的越多,這便是他的哲學精義之一:「無私故能成其私。」(註二)

大乘佛教主張「同登彼岸」,和老子的哲學相似。「眾生不度,我不度」,心目中只知無我利他,結果反而自已先度。這因為度人即是度己,度己正為度人,人我完全一體。如果只知自利,便會執著於我,自度與度人都難實現。

2000多年之後,這個「反面真理」終於被商人想通,商人知道唯有商品堅固耐用、物美價廉,才能大發利市,想在貨架上欺世盜名,必難長久。此是現代商業最重要的經營理念。

特別值得我們警惕的是,名與利以各種不同姿態出現,小民捨身求利,君子忘身求名,大夫側身為了采邑,聖人獻身而為天下。這都是忘身外求,君子小人並無不同。

於是莊子說:「烈士殉名,貪夫殉利,所殉雖不同,其為殉則一。所謂『殉』者,以身從物之謂也。」清楚明白的指出,這就是我們分辨名利的盲點;殉名殉利,半斤八兩,沒有什麼分別。

註一:見老子第四十四章:名與身孰親,身與貨孰多,得與亡孰病。

註二:見老子第八十一章:「聖人不積,既以為人己愈有;己以與人己愈多。」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名利 鄧禹 李白 老子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