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者風采.jpg  

智者風采–謙虛 季子

佛蘭克林(1706~1790;美國政治家、科學家)有次去拜訪一位長輩,由於房門很矮,不小心額頭撞到門楣,痛得眼冒金星,不料長輩走出來說:「你今天來看我,最大的收獲就是這一撞。因為在這個世界上,想生活得平安、順利,就得常常低頭。」佛蘭克林有這麼好的師傅,難怪日後有很大成就。

在形式上看,謙虛是柔弱的、消極的、實則它有一種偉大的包容力量。蘇格拉底的說法與此相近,他說:「人類最高的智慧,是承認我們什麼也不知道。」什麼都不知道,才能吸收別人的知識,然後讓自己什麼都知道。

在中國,謙虛是美德,在西方世界則有不同的爭論,大哲學家康德說:「沒有用的奴才才謙虛。」「凡是口頭上經常掛著『謙虛』的人,都是沒有出息、沒有用的奴才。」康德如此卑視謙虛,讓人大出意外。

中國是講謙虛的民族,我們的倫理和文化一植根其上。就積極的一面說,謙虛容易得到別人的尊敬和擁戴,進而成功立業。就消極的一面說,謙虛可以消除個人理念與利害的對立衝突。就群體說,可以減少族群之間的摩擦,化解禍亂之源。

內在的謙虛,表現於外的是態度謙讓;老子指出謙讓的好處是:不自我炫耀,反見高明。不自以為是,反易彰顯。不自我吹噓,反見功力。不驕矜,反能長久(註一)。

「老子」一書中除了主張「虛」還強調「讓」。他說,自己謙讓居後,才可避免別人攻擊,得以存身保命,進而佔到先機和先位(註二)。這是「以退為進」哲學的精義。此種哲學深植中國,連商人都懂得「良賈深藏」。

老子又說,自己謙讓,不自居老大,所以才能成其大(註三)。什麼事都不可鋒芒太露,太露了就會遭人嫉妒,所謂:「木秀於林,風必摧之。行高於世,眾必非之。」樹木長得高出林表,強風過處,自然首先摧折。個人行為異於社會大眾,眾人必然非難。

但西方人多不明白這種「柔性哲理」和它形成的王道文化,所以對西方人謙虛,等於對牛彈琴,其至誤會你虛偽和懦弱無能。西方人愛說自己的東西是最好的;自己招待客人的酒菜是最好的,自己的才能鶴立雞群,出類拔萃等等。所以形成了西方霸道和強權文化,出現數不清的狂傲偏激之徒,如希特勒、墨索里尼、史大林等也就不足為怪了。

不讚同謙虛也就罷了,為什麼有人輕視謙虛呢?因為謙虛極易流於虛偽,虛偽是西方人十分卑視的行為;「不說謊」是基督徒十誡。其實謙虛過頭,讓人覺得就是虛偽,中國人也不喜歡這樣的人。所以謙虛必須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,就是誠懇;表現自己真正虛懷若谷,決非口是心非。

所以叔本華也認為謙虛是有條件的,他說:「中等才能的人謙虛是忠實的,但大才大智者,謙虛就是虛偽。」這句話骨子裡透露著驕傲,事實上叔本華是個老怪物,一生孤獨,雖然在哲學上頗有造就,但謬論極多,令人難以苟同。

當然西方也有真正謙虛的人物,例如奧古斯丁說:「謙虛讓凡人彷如天使,驕傲讓天使淪為魔鬼。」是謙虛最佳的註解。

註一:老子第廿二章:「不自見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長。」

註二:見老子第七章「聖人後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」

註三:老子第三十四章:「不自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」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佛蘭克林 老子 莊子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季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